这几年的育儿经验告诉我,孩子的成长质量往往被日常生活中那些细微之处所影响。
如果想要避免和孩子之间不必要的冲突,减少每日的家庭纷争,就需要对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给予足够的关注。
把孩子眼中的小事特别对待,而将我们自己眼中的小事看轻些。
有的小事可以推动孩子的成长,而有的则只会消耗他们的能量。
01
儿子把手蹭破了,大声地叫喊着:妈妈!我的手烂了!流血了!啊啊啊啊!
我听到“流血”两个字,赶紧跑过去查看。
哦,确实,手腕那里蹭破了皮,像一粒沾了番茄酱的芝麻。
嗯,这就是对的芝麻点大伤口而已,真的,就那么丁点大的伤口。
但你不知道的是,在父母的眼里可能不值一提的事,在孩子心里却是大事。
这个小小的伤口在孩子的感知里,就是很严重的大事。
他害怕、疼痛的感受,并不是装出来的,而是真实的。
这是认知水平的局限而非矫情。
我对儿子说:你很害怕这个伤口对吧?我有能让你的伤口变好的主意。先贴上保护膜,保护伤口。然后早点让细胞修复伤口。
儿子紧接着说出了另一个主意:先睡觉吧。这样能让细胞修复伤口。
贴上保护膜两三分钟以后,儿子惊喜地发现,手能动了,伤口没那么疼了。
他开始写作业了,入睡也顺利得很。
如果你听到这,可能会觉得,他就是借题发挥,其目的就是为了逃避写作业。
听到你这么说,你可能下意识会觉得他就是其目的为了逃避写作业。
但这个小小的伤口在孩子眼里,确实是很严重的大事。
其实这个小小的伤口,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02
晚饭时,儿子说:妈妈,我觉得你和别的妈妈不一样。
我好奇地说:怎么个不一样呢?
儿子说:我同桌不小心把本子撕烂了,她就说完蛋了,回家要被妈妈揍死了,如果我要是不小心把本子撕烂了,你就不会揍我。
老母亲很是欣慰啊,看来我没有给儿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。
把本子撕烂了,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,没必要把孩子揍一顿吧?
之前有一句话传播度非常广,叫做: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。
比如孩子吃饭掉一桌子米粒,父母就指责孩子浪费粮食,然后搬出困难年代吃不上饭的经历来作对比。
孩子洗漱水龙头开得大了点,父母赶忙关小,批评孩子浪费水,说这些水都是钱买来的,又说世界上哪个地方的孩子都没水用。
孩子在纸上画画,没有画满就换了一张新纸,父母立刻制止,教育孩子要节约用纸。
任何一件小事,都能让父母逮住,纠错,上纲上线。
不浪费粮食、节约用水、节约用纸等细小的习惯,是需要给孩子培养起来的,这本身没有错。
错的是很多父母采用了一种指责、批评的消极方式传递给了孩子。
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是错误的,都要被纠正。
时间久了,孩子就会变得畏手畏脚,他想做但又害怕自己做错,担惊受怕,小心翼翼。
这些小事贯穿于生活中的每一天,每一件都会重复出现。
次次被纠正,件件做不对,这才是消耗孩子的地方。
消耗掉的是孩子积极探索的欲望,不怕失败的底气,以及对生活的一种松弛、乐观的态度。
即便真的是孩子做错了,我们也要点到为止,减少批评的部分,放大承担责任,解决问题的部分。
03
我特别喜欢看儿子放学。
都是些一年级的小豆丁,背着书包,甩着胳膊,认真地向前踏步走。
老师手里拿着贴纸、牛肉干等小奖励,看到哪个孩子走得端正,就及时奖励一个。
每天儿子都能从口袋里掏出牛肉干、跳跳糖、贴纸等小礼物,自豪和喜悦溢于言表。
你以为孩子是真的喜欢吃牛肉干、跳跳糖吗?
不是,或许你家买的牛肉干他一口都不碰。
他就喜欢吃老师给的。
因为只有被老师表扬了、认可了的孩子才能拿到牛肉干和跳跳糖。
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,无关奖品大小。
没想到吧,老师们就是用这些小小的零食,拿捏住了孩子们,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的。
小奖励,大认可。
我能行,我真棒。
孩子们要的不过如此。
我见过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好好写作业、不好好吃饭、注意力不集中的案例。
每一个案例中,父母都吝啬于表扬孩子。
你们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,某一天我们情绪好,夸了孩子一句。
立马发现孩子像被打了鸡血一样,咔咔咔把作业写完了,又快又好。
你要是再给他一个拥抱,一个亲亲,一个赞的手势,今天这作业就跟开了外挂一样丝滑。
一个小小的零食,一句短短的表扬,都能极大地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。
能给孩子带来胜任感、成就感的小事,我们得多做,常做。